打造韧性城市,保障城市安危
随着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打造韧性城市成为增强城市抵御风险、保障城市安危的必然要求。《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近日印发,提出了打造韧性城市的时间表和具体要求,为建设更加安全、宜居的城市指明了方向。
什么是韧性城市?
韧性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凭自身的能力抵御灾害,减轻灾害损失,并合理地调配资源以从灾害中快速恢复过来。通俗地讲,就是城市要有强健的“体魄”,面对各类灾害和风险时,具备强大的抵抗力、免疫力和自愈力。
打造韧性城市 ضر在今日
近年来,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频发,给城市带来了严峻考验。一些城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较低,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传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缺乏长远规划和应急思维,难以抵御突发灾害。因此,打造韧性城市刻不容缓。
《意见》提出的路径:数字化改造 城市基础设施
《意见》提出,要推动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构建智能高效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体系,持续提升城市设施韧性、管理韧性、空间韧性。
设施韧性:加强基础设施防灾能力
增强城市设施韧性,就是要提升基础设施的抗灾性能。比如,健全城区排涝通道、泵站、闸门、排水管网与周边江河湖海、水库等应急洪涝联排联调机制,推动城市轨道交通、地下车库等重点设施防灾避灾能力的提升。
管理韧性:提升城市管理能力
城市管理韧性,是指城市能够快速响应和处置突发事件。要借助新技术,推动城市管理从数字化迈进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让城市不仅有强健的“体魄”,也有聪明的“大脑”,才能管理好城市的日常,指挥好风险的应急处置。
空间韧性: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空间韧性,是指城市的空间布局能够适应突发事件。比如,统筹利用好地上地下空间,更新老旧社区,建立健全数字赋能、多方参与的住区安全治理体系。
政府、企业、居民 齐心协力
打造韧性城市,需要政府、企业、居民共同协力。政府要加强规划引领,完善政策体系,加大财政支持。企业要研发创新,提供技术支撑。居民要增强风险意识,积极参与社区治理。
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人民群众的迫切期待
打造韧性城市,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必然要求。居民是一座城市的主人,城市的韧性足不足,直接关系到居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城市有韧性,才能更好支撑产业升级、融合、创新,更好推动城市安全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原创文章,作者:讯知在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eb.xzxci.cn/2024/12/08/3092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