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风光:建筑大师笔下的美学与历史重构

海上风光:建筑大师笔下的美学与历史重构

在急速城镇化的时代背景下,建筑领域面临着史无前例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同时兼顾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建筑艺术的创新发展,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024年12月13日开幕的“风自海上——2024建筑艺术作品展览”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为我们提供了一次审视这一问题的绝佳契机。本次展览汇聚了近百位中国优秀建筑师的杰作,展示了建筑艺术的美学意蕴,以及它们在城乡发展与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从艺术的角度解读建筑,将建筑师视为艺术家。在每座建筑背后,都承载着一份历史,诉说着一个故事。建筑不仅是城市的骨架,更是文化的载体,它们以独特的姿态屹立于大地之上,成为时代的印记。

参展的建筑师们通过这些作品,展示了他们对建筑的独特理解,以及他们在城市建设、城市更新、乡村振兴和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的文化思考。

展出的作品涵盖了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等多个领域,既有已经建成的建筑,也有部分概念设计和装置作品。这些作品视角广泛,涉及遗产保护与再利用设计、人居环境设计、城市公共建筑设计等方面。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作品不仅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还融合了现代科技与生态环境保护理念。正如中国美术家协会建筑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吕品晶所说,在建筑行业低迷的当下,更多的建筑师需要以艺术家的精神和创作态度投入到工作中,将其视为进行艺术创作的机遇。

上海美术学院院长曾成刚表示,希望把上海美院作为基地,让一批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影响力的建筑艺术作品走向世界,让上海建筑成为世界的建筑。

展览以“更新/绿色造村”“更新/艺术营城”“再造/文化生境”三个版块进行展示。

“绿色造村”版块体现了“乡村振兴”战略。北京朱小地建筑设计事务所的“软广场”项目以低介入的方式改造了深圳坪山长守村的广场,将一座原本荒废的池塘重新激活,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公共空间。

“更新/艺术营城”版块关注中国城市更新正从粗放型的大拆大建转向绣花式的精细化改造。其中包括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的设计者邢同和设计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以及汪单、李智博协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带来的曾亮相第18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的声音装置,该装置通过声音探索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人均居住面积的变化。

“再造/文化生境”版块则包括多件新建作品,这些作品或位于都市,或位于乡村,或处于自然环境之中。它们具崭新的生命感,且与环境很契合,自带集体记忆与文化基因。如王建国设计的大理书院,立足于传统白族建筑文化,打造了一座现代意蕴的书院建筑。

开幕仪式后的学术研讨会邀请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及参展艺术家,围绕展览进行了深入研讨。希望通过此次展览和研讨,进一步推动中国建筑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本次展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及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联合主办,将展至2025年2月28日。

原创文章,作者:讯知在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eb.xzxci.cn/2024/12/14/35738.shtml

Like (0)
讯知在线讯知在线
Previous 2024年12月14日 下午10:41
Next 2024年12月14日 下午10:5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