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12 月 4 日晚,在巴拉圭亚松森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 19 届常会上,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特大喜讯迅速传遍华夏大地。
春节起源于上古时代的岁首祈岁祭祀,还与“年兽”的传说有关,后逐渐形成了一系列过年习俗。此次申遗成功,意味着这个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情感与文化记忆的节日,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成为了全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
消息一出,国内各界反响热烈。媒体纷纷报道,各地博物馆的文物仿佛也“活”了过来,以各种形式庆祝这一喜讯。网友们更是热闹非凡,有的直呼“厉害了,我的国!”,有的则感慨这是中国文化走出国门的一大步,期待更多传统节日也能走向世界舞台。也有理性的声音表示,申遗成功后还得继续努力,保护好、传承好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朱刚表示,申报过程中尝试从时间维度来定义春节项目,从小年开始至正月十五结束。申报团队在选择地方案例时,挑选了广州越秀区的行花街和佛山木版年画等具有自身特色的地区或项目,凸显了岭南地域特色,这些非遗项目历史悠久,岭南地区春节习俗的传承有着深厚的民间基础。
春节申遗成功,不仅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次大肯定,更是对未来文化发展的一次大启迪。它告诉我们,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的根基。申遗成功后的春节,或许在国外过年也能感受到浓浓的年味,春节相关的文化活动、产品也可能会更加丰富多彩,让更多人领略到中华文化的魅力。
原创文章,作者:讯知在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eb.xzxci.cn/2024/12/05/2848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