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岁的顾凡及教授,曾任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长期从事计算神经科学的研究。退休后,他投身科普创作和翻译,至今已出版16本科普著译,包括《脑科学的故事》。日前,顾教授在接受采访时分享了他对脑科学和人工智能领域的见解,以及他对年轻脑科学研究者的期望。
顾教授强调,保持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是推动脑科学发展的关键。他指出,随着年纪的增长,大脑不可避免会衰退,但通过持续动脑可以减缓这一过程。他以自己为例,退休后仍然坚持每天工作五个小时,始终保持着学习和思考的习惯。
对于脑科学领域的最新进展,顾教授密切关注着世界范围内的研究成果。他与国内外同行保持联系,从科技期刊、高级科普读物等渠道收集最新资料。在撰写科普作品时,他以科学性、趣味性、前沿性为标准,通过广泛的材料搜集、系统化的知识整理,为广大读者呈现脑科学领域的最新动态。
谈及人工智能,顾教授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他表示,自己并不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但作为一名有兴趣的外行,他会向国内外学者请教和讨论。他认为,人工智能是一个工具,其影响取决于人的使用方式。然而,他也意识到人工智能系统在实现初始目标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派生目标,甚至形成意志。他正在探索派生目标与意志之间的联系。
回顾自己从数学专业转向神经科学的经历,顾教授表示,这是偶然的机会使然。在旁听物理系课程和承担教学任务的过程中,他逐渐接触到脑科学领域。为了完成相关工作,他进行了大量的学习和实验,最终进入了计算神经科学的研究领域。
在日常生活中,顾教授维持着退休前的规律作息。除了写作之外,他还坚持健身、阅读小说,放松大脑。他对文学艺术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在《脑科学的故事》中引用了大量文学和艺术作品。
顾教授对现在从事脑科学的年轻人寄予厚望。他鼓励他们背上没有成功的包袱,勇于探索和创新。他认为,科学家需要具备好奇质疑和坚毅的品质,并通过自己的实践检验知识和方法。
顾教授表示,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脑科学也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他希望自己能够通过科普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脑科学的魅力,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推动脑科学在未来取得更大的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讯知在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eb.xzxci.cn/2024/12/10/3248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