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杀熟”须终结:反向驯化,还消费者公平

“大数据杀熟”须终结:反向驯化,还消费者公平

大数据杀熟须终结:反向驯化,还消费者公平

近日,"年轻人开始反向驯化'大数据杀熟'"的话题引发热议。所谓"反向驯化",是指一些年轻消费者开始尝试通过评论"哭穷"等手段建立所谓的"人设",从而影响算法推送,避免被平台"杀熟"。然而,这种反向驯化的效果几何,仍需打一个问号。

从以往的案例看,基于个人特征的"大数据杀熟"确实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如高等级会员搜索同一房型的价格反而比普通会员贵;用更贵的手机打车,容易被高端车型接单;同样是点外卖,老用户的配送费比新用户高,这些现象都备受消费者吐槽。

北京、天津、河北等地消费者协会开展的调查显示,超过四成的消费者明确表示曾遭遇"大数据差异化营销",仅有8.7%的消费者认为没有遇到过,可见问题的普遍。

针对"大数据杀熟",2022年多部门联合发布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明确"不得根据消费者的偏好、交易习惯等特征,利用算法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施不合理的差别待遇等违法行为"。今年11月,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通知,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再次提到严禁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杀熟"。

这些立法和专项治理,是对付"大数据杀熟"的根本办法。但反向驯化的热议,也提醒我们,目前"大数据杀熟"仍然谈不上绝迹。围绕"大数据杀熟",还有一系列行业痛点亟待解决。

反向驯化,是一种情绪宣泄,而非解决问题的办法。更关键的是从行业规范层面,彻底堵住"大数据杀熟"的漏洞,从根本上消除差异化定价等经营策略。

其一,明确促销和"杀熟"的精准区分。现行法规对"大数据杀熟"的定义较为笼统,需要进一步明确促销和"杀熟"的界限,细化算法应用的规范,让消费者有据可依。

其二,帮助消费者举证维权。"大数据杀熟"往往隐藏在海量的数据之中,消费者很难收集相关证据。监管部门、行业组织和平台企业应共同建立取证机制,帮助消费者收集证据,维护自身权益。

其三,加强算法监管。对于违规使用算法的平台,应加大处罚力度,形成震慑。同时,建立算法备案制度,对算法进行事前审查,防患于未然。

"大数据杀熟"的本质,是某些平台利用优势技术地位,通过算法不合理应用在捣鬼。规制不合理的算法应用,让消费者各项权益真正得到保护,大家才不至于费尽心思与平台"斗法"。

让"大数据杀熟"成为历史,需要消费者、监管部门、行业组织和平台企业的共同努力。只有形成多方共治的格局,才能真正还消费者一个公平公正的消费环境。

原创文章,作者:讯知在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eb.xzxci.cn/2024/12/17/37605.shtml

Like (0)
讯知在线讯知在线
Previous 2024年12月17日 上午11:49
Next 2024年12月17日 上午11:57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