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艺术作为城市更新的强大动力,正日益成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空间的整体风貌反映了城市的文化底蕴、历史变迁、审美理念、价值取向和城市特色。
当代艺术与城市空间的融合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兼首席执行官田霏宇在SEA-Hi!论坛上分享了UCCA近期推出的一系列项目,提出了以下启示:
* 观众的艺术欣赏能力不断提高,他们已成为艺术机构反馈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艺术家本人往往是将艺术带给公众的最佳引导者,他们可以通过互动式作品让观众更深入地参与体验。
* 建筑本身可以提升公众的艺术认知,即使不进入美术馆,其外观也能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
* 艺术与地方文化和生活紧密相连时,更容易引起共鸣。
* 艺术可以在商业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周围环境,成为社区记忆的一部分。
公共空间中的介入实践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教授、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总策展人王子耕梳理了自己的职业经历,讲述了他在不同身份下介入公共性的实践路径。他认为,公共性并非抽象的概念,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实质连接,需要通过更广泛的实践建构。
艺术与生态的编织
当代艺术家胡尹萍分享了两件以公共艺术为核心的作品:《玲姐你真棒》和《小芳》。前者通过向村民租赁水田,赋予其创作自由,从而引发了村民对自然农法的思考和社区环境的改变;后者则收集和展示妇女的编织物,使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获得认可,激发了阿姨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她们提供了参与公共活动的新途径。
动态数据、文化叙事和未来想象
多学科数字生态艺术家、新媒体装置艺术家、策展人袁隆探讨了空间艺术如何通过动态数据、文化叙事和未来想象构建人与自然的对话。他的作品《呼吸》实时监测二氧化碳浓度,将其转换为灯光的颜色变化,展现植物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平衡实用性与艺术创作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更新和公共空间促进中心副主任王明颖强调了平衡空间设计和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她认为,城市空间首先要满足老百姓的需求,实用性是首要考量,但优质的艺术家和艺术设计可以赋予空间更多的情绪价值,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理想的公共空间应该是既美观又实用,既是精神享受,又能改善日常生活质量,成为连接人与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纽带。
空间艺术:链接人与人的实体桥梁
空间艺术作为一种介于艺术和设计的形态,将公共空间转化为链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未来的实体桥梁。它不局限于高雅艺术的范畴,而是通过多元的艺术表达形式,融入城市更新和社区建设的实践中。空间艺术通过营造引人入胜的环境,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提升审美情趣,促进社会交流和和谐,为城市注入活力与吸引力。
原创文章,作者:讯知在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eb.xzxci.cn/2024/12/22/4130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