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收藏中的杀戮残影
收藏作为人类传承文化的一种方式,其背后却隐藏着令人深省的负面影响,尤其与野生动物的杀戮息息相关。
以犀牛为例,其犀角被视为一种珍贵的中药材和收藏品。然而,这种需求导致了大肆盗猎,危及犀牛的生存。在过去40年里,犀牛种群数量整体下降超过九成。
令人发指的是,为了获取完整犀角,盗猎者往往会残忍地锯掉犀牛的半张脸,导致犀牛因感染或失血过多而惨死。更令人痛心的是,这种残忍行为甚至被收藏界所追捧,2013年的一份调查显示,11%的高收入人士对犀牛角雕刻品表示出了投资兴趣。
需求激增导致了盗猎猖獗,2016年,南非就有1054头犀牛被杀害。研究表明,南非犀牛盗猎数量的起伏与中国的犀牛角拍卖数量存在正相关关系。尽管某些拍卖行已经开始拒绝拍卖犀牛角制品,但收藏界对古董和工艺品的热情仍然刺激着黑市交易。
收藏界不仅未能保护稀有物种,反而成为了其灭绝的帮凶。著名收藏家马未都曾坦言,自己的藏品中曾有犀牛角制品。但他意识到收藏与物种保护之间的冲突,并决定不再购买任何犀角制品,同时呼吁人们抵制犀牛角消费。
文化传承本应传承文明的精华,却因对珍稀动物的掠夺而蒙上了阴影。古代对犀角的利用虽有艺术和药用方面的考量,但今天的人类应摒弃剥夺动物生命延长自己的生命这一陋习。现代武器的强大,使得动物变得更加脆弱,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措施,保护这些濒危物种。
文化收藏者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拒绝购买以动物生命为代价的收藏品。文化传承也应该如同人类进化和文明发展一样,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希望人类对动物的杀戮,尤其是对濒危动物、稀有物种的杀戮,到此为止。
保护野生动物,不仅仅是动物保护组织的责任,更是全人类的共识。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做起,拒绝购买任何涉及动物杀戮的收藏品,以此向世界传递我们的态度和决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文化收藏真正成为文明进步的标志,而不是杀戮残影的延续。
原创文章,作者:讯知在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eb.xzxci.cn/2024/12/08/30771.shtml